今天6时8分,小寒至。
寒为冬季的主气,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,民间有谚语云“大寒小寒,冻成一团”。寒为阴邪,易伤人体阳气,寒主收引凝滞,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去所,则折寿而不障。”冬日万物敛藏,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,收藏阴精,使精气内聚,以润五脏。此时合理的进补,既可补充气血津液,抵御外寒,又能使来年少生病痛。
采访专家 大连市友谊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 李良
出门戴帽,睡前泡脚
在民间有“冬天戴棉帽,如同穿棉袄”的说法。由于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,如果只是穿得很暖,而不戴帽子,体热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去,因此,出门最好戴顶帽子。
此外,要特别注意脚部保暖。“脚离心脏最远,血液供应少且慢,再加上脚的表皮下脂肪层较薄,保温性较差,因此,极易受凉。”李良医生说,中医认为,足部受寒邪,势必影响内脏,因此,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。对付脚凉,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前用热水泡脚,然后用力揉搓足心。这样既能御寒保暖,又能补肾强身、解除疲劳、促进睡眠、预防疾病。
虚寒怕冷者,可适当吃些羊肉
中医认为寒为阴邪,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。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,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,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。
“小寒时节,正是吃羊肉的好时候。”李良说,炖羊肉汤,味道鲜美,老少咸宜,做法也很简单,将羊肉、羊骨同熬,待羊肉软烂之时,加红枣、枸杞、玉竹、沙参、熟地即可。不仅口感好,而且又不会太过温燥,且有补肾壮阳、暖中祛寒、温补气血、开胃健脾的功效。
不过,羊肉虽好,也要有所顾忌,发热、牙痛、口舌生疮、咳吐黄痰,或患肝病、高血压、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病人,都不宜食用。此外,要少吃生冷食物,还有凉瓜等偏寒的食物,以免刺激肠胃。若是“三高”、高胆固醇的人群,则不要吃得太油腻。
肾养好了,五脏可受益
俗话说:“春养肝,夏养心,秋养肺,冬养肾”。到了冬天,就该养肾了,因此,小寒节气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“养肾”。
“肾为先天之本,而肾又特别容易被冬天的寒气所伤,引发腰膝冷痛、易感风寒、夜尿频多、咽干口燥、头晕耳鸣等情况,因此,‘养肾’尤为重要。”李良医生特别指出,要注意补肾防寒,肾补好了,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,五脏都可受益。
在冬天可适当吃一些温肾助阳的食物,这对平素体质虚寒、阳气不振的人群尤其有益。若是要使用药材进补,那么,就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进补也要因人而异。
冬天多运动,疾病自然少
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到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。”这句民谚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。
“运动是激发体内阳气,调动潜能的过程,但运动不能一蹴而就,而是要循序渐进。”李良说,要遵循五大原则:一是在日出后才开始运动,若是遇上雨雾天气,则在室内运动即可;二是准备运动不可马虎,应待身体暖和后再脱衣锻炼;三是运动要适度,不要练到大汗淋漓,以微微出汗为宜;四是要持之以恒,这样才能调动身体的机能,提高抗寒的能力;五是运动后要及时穿衣,避免寒邪侵袭。
此外,在起居方面,此时节要适应冬季闭藏的特色,做到早睡晚起。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,晚起是为养阴气。每天多睡一小时,可使身体内的阴阳均衡,滋养脏腑,增长身材的强健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