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咱滨城大连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,从中午到傍晚,朋友圈被雪景美图刷屏了,小伙伴们纷纷吐槽,大连终于赶上东北的节奏了!昨儿是美了,接下来几天小伙伴们千万别得瑟,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同志们,雪后气温骤降,一个不注意,可能会“伤心”。
采访专家 大连市友谊医院大内科主任 李永旺
气温低血管易堵塞,冬季心脏最脆弱
有研究表明,气温每下降10℃,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%。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,是一年中心血管病的高发时间,更严重的后果可导致“猝死”。
李永旺主任介绍说:“冬季气温降低,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导致心率加快、外周血管阻力增加,进而血压升高、心脏负荷加大,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,使得原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,甚至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,血栓形成,造成急性血管阻塞,引起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,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。”
如何不“伤心”,专家来支招
一、规范用药: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按时、规律、规范用药,并要根据气候变化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,控制各种慢病的复发,尤其要控制好血压。
二、注意保暖: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、痉挛,发生供血不足,并可能导致栓塞。
三、适当运动: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,老人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,先在床上躺一会。心血管病患者不宜晨练,运动要因人而异,量力而行。清晨人体血管应变力最差,是急性心梗发生的高峰时段,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,此时,温度回升,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。
四、合理膳食:低盐低脂饮食,成人每人每日摄盐量宜小于6克,多食用含膳食纤维充足的食物。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,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,诱发心血管疾病,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。冬季气候干燥,早期或晚睡前最好喝杯温开水,这样利于稀释血液,还可以预防便秘。
五、心态平衡: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病的大忌,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。
一旦“伤心”咋办?别慌,看这里,能救命!
一、心绞痛
常见表现:多为胸前区痛,常常伴随左肩、颈部、手臂放射痛。多为压榨样痛、压迫、发闷或紧缩感,常伴有焦虑或濒死的恐惧感。多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,一般不超过半小时。多数患者经休息数分钟内即可缓解,或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数分钟内即可缓解。
基本处置:
立即停止一切体力活动,坐下或平卧休息;
舌下含服硝酸甘油;
及时就近就医,如病情严重,需急诊治疗或住院治疗。
二、急性心肌梗塞
常见表现:多表现为突发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刺痛,并向左肩背部反射,有的可反射到口腔及牙齿。持续多超过半小时,经休息或应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。可出现休克,恶心呕吐,烦躁不安等。
基本处置:
立即停止一切体力活动,就地休息,有条件的给予吸氧;
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送医就诊。
三、心律失常
常见表现:可有心慌,心前区不适,胸闷、头晕等,严重的可致晕厥、心跳骤停。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;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患者,如房颤、早搏、传导阻滞等。
基本处置:
休息,观察症状能否缓解;
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、用药;
发生晕厥、心跳骤停等情况时,立即送医急救;不可盲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。
四、猝死
常见表现:主要为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。心音消失;脉搏触不到,血压测不出;意识突然丧失;呼吸断续,随后停止;昏迷;瞳孔散大。
基本处置:
立即进行心肺复苏;心外按压,开放气道,人工呼吸。
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,由专业人员救治。